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關渡的河川都市主義


Guandu: River Urbanism關渡的河川都市主義

Marco Casagrande
翻譯/吳介禎
Translation/C.J. Anderson-Wu

台北盆地的發展逐漸擴展至關渡平原這塊碩果僅存的溼地,都市計劃主管單位因此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台北會重蹈工業化的覆轍嗎?還是會創造一個都市與河流合諧共存的規劃?關渡的開發會樹立典範,還是會徹底破壞環境?
The development of Taipei basin is beginning to threat the barely survived wetland in Guandu Plain, are the authorities repeating the mistakes of industrialization?

Guandu plain of Taipei Basin at the meeting point of the Danshui and Keelong Rivers.
圖說: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的關渡平原

去工業化,回歸自然
第一代在台北落腳的人民完全仰賴自然環境,因為漁業和運輸就足以提供穩定的收入。台北盆地曾經有的稻米農作則仰賴人造的河水氾濫。盆地四周的山屏障台北免於颱風的侵襲,而山上的沃土又提供農業絕佳的養料。台北人從勞動中認識環境,並信仰土地公與媽祖的庇祐。

接下來台北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下轉變為工業都市,工業主義等於宣告台北獨立於自然環境,船由機械推動,不再需要風。工業化的台北將河流用為排放汙水的地方,漁獲自然消失,且除了臭,還會引起水災。為了防洪,高堤被築起,河流與居民被阻斷。

工業化未必是惡,它讓人類免於不斷地勞動,並可享受休閒娛樂。整個如同遊樂場的工業化都市可以說是人類現代化的高峰,但愈現代化,人類就離自然愈遙遠。原始與在地是不文明的,農人仰靠自然,所以不夠現代–這樣的思維導致遠離自然卻粗暴的生活。

距離阿姆斯壯登陸月球已經四十年了。他在月球上撿到一、兩塊石頭,然而當他回頭看地球時,很訝異地體會到地球是活的,飄在森林上方的雲就是土地航行於藍色汪洋中的帆。這畫面足以讓我們對工業化有所省思。如果把都市比喻成地球的穴道,那很多穴道現在呈現灰色,正邁向死亡。


這些都市正在荼毒大自然。

從環境的角度而言,顯然工業化未必是人類生活最好的選擇。那麼台北該向哪個方向發展?關渡的發展成為台北未來發展的指標。然而規劃主管單位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私人開發商當然也不能。長久以來對工業化的追求以及根深蒂固的營建方法使得台北的發展沒有明確的未來。我們都還活在阿姆斯壯那種征服自然的年代。

台北需要新的發展階段,至少要有新的思維。過去規劃總是向錢看,而政治人物則總是以未來的政治生涯為主要考量。規劃者免不了附和政治人物的想法,但政治人物卻很少有對永續環境有充份了解的。那究竟要如建立新思維呢?

淡江的大學建築系教授加藤義夫認為:「未來建築會由作家設計。」加藤教授是微氣候生態建築的專家,即使是在日本也是生態設計的先驅。加藤教授的夢想是要讓工業城市消失。
台北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戲劇舞台,讓當代人與自然有直接的關聯。這齣戲的發展必須以自然環境的條件為主軸,而民眾則在戲劇中理解自己是環境與都市的一部份。「建築的喜劇」(Commedia Dell’Architettura)需要社會學家、文化研究學者、詩人、作家和漫畫家一起演出。

環境工程並非解決工業城市環境危機的答案,它只是一個工具。生態問題的答案在於我們對當地的了解。在工業化之前,台北就是個生態城市,所以都市裡的農業應該被延續。凹陷的農地、垃圾掩埋場、河岸、廢棄的營建基地都是台北的資源。當年輕人在空調辦公室中以環境工程技術和生態術語打造「生態城市時」時,老阿嬤在街腳空地或屋頂種菜的行動讓我們的都市與自然還有一點連繫。

所以關渡的開發,甚至整個台北的發展方向就很簡單了:我們必須活在自然之中,體認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

SGT所規劃的河岸城市關渡

當大自然變成人造時,毀滅就開始了。所以工業城市一定得消失。老阿嬤的工作已經多少往這方向邁進了。大自然,包括人性,必須勝過工業。


我們當然不是要把關渡先變成工業城再毀了它,而是直接創造一個自然中的現代化都市。未來的關渡應該朝向以自然景觀為主的都市主義,既然河流是關渡最重要的自然景觀,那就應該營造成長於河流的河川都市主義。

都市規劃師無法規劃河流都市,所以需要河川工程專家。河川的復育將是未來關渡發展的里程碑,因為水利工程將與都市規劃結合。

陳女士

這樣的理念無法光靠工程師和都市規劃專家,而是要所有人都參與。作家和老阿嬤也必須加入,關於在地的知識才會被傳述,因為關渡的都市營造不是從零開始,而是要從歷史的源頭開始,從漁民、農夫到土地公都得參與規劃。

河川的都市主義與傳統都市規劃不同,與其說是都市規劃,還不如說是一種都市園藝,就是像照顧庭園一樣地照顧都市和都市的農耕。至於環境工程就簡單了,照著上述這些原則實施就對了。

永續地球科技實施的案例研究
永續地球科技(Sustainable Global Technologies, SGT)是赫爾辛基科技大學進行的跨學科實驗性研究、設計與案例實施,由歐里‧瓦利思(Olli Varis)教授主持。瓦利思教授是世界公認的權威水資源專家。由於河川提供都市珍貴的水資源,河川工程與復育將成為未來都市發展的主軸。隨著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對河川都市主義的重視,關渡也可能成有潛力的模範案例。

關渡曾被SGT研究過半年,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河川工程師、建築師與藝術家。研究團隊最後提出一個供十五萬居民居住的河流之都。


SGT研究團隊提出關渡發展的幾項原則:


打造關渡河
打造一條穿越關渡平原的人造河川,提供居民乾淨的水。這條7.2公里的「關渡河」水源將是來自被污染的基隆河與附近山坡上匯聚的水流,在經過多樣植被的多層生物過濾與淨化後,這些水就可為家庭使用。「關渡河」末端則可作為休閒之用,例如開發為有河灘地的渡假村。

Urban farming form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SGT’s Guandu solution.
SGT建議在關渡進行都市農耕


關渡平原
淡水與台北間的快速道路將關渡平原分割成兩半,應該被移到關渡平原地面下,以保存更大範圍的生態系。公路地下化後,關渡平原可以部份生態復育,部份實施都市農耕或發展生物產品、生質能源等。生物復育在關渡平原施作成功後,可以運用到淡水河與基隆河岸。

交通
高架的輕軌可以銜接到捷運,輕軌與捷運不到的地方則由公車服務,腳踏車道與行人步道也要周全規劃。

人造環境
水岸都市關渡將不會控制河水的氾濫,也就是說不會築河堤,而是在規劃和建築上將河水高漲的可能狀況列入考慮。例如結構體建造於十公尺高的新生地,填土的土方來自於挖隧道和河道疏浚。有些建築則會懸空。


有機層
生態走廊可以將關渡平原與週邊的山聯結。都會農耕將成為這個河岸城市的特色之一,而庭園也會出現在每個社區中。生質產品也將是根據台北的微氣候條件,成為再生能源的資源之一。溼地與紅樹林都會被復育。

結語
關渡有成為世界級永續河岸城市的潛力,而其生態復育的模式將可提供台北盆地經驗。關渡的開發可考慮與聯合國人居署合作。不同專業的團隊應該聚集討論關渡的發展,俾使關渡的在地知識可以傳承。工業城的發展模式完全不適用於關渡,關渡的成長應回歸到以在地為主的原則與方向。

永續地球科技團隊(SGT):
Lasse Granroth (應用藝術與未來學)
Hanna-Sisko Hovila (建築)
Francesco Mandrilli (水利工程)
Teemu Nurmi (水利工程)
Iina Valkeisenmäki (建築)

指導:
Marco Casagrande
陳右昇

SGT 協調人:
Matleena Muhonen
Pamela Arslanbayrak

SGT 主持人:
Prof. Olli Varis

The article i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Taiwan Architect -magazine, October 2009.











No comments: